采取取保候审不当
近年来,取保候审成为刑事案件中常用的一种强制措施。取保候审,即被侦查机关对犯罪嫌疑人在案件侦查过程中实施的对其人身自由的限制,一些企业、个人在涉及纠纷、刑事案件时,为规避不必要的危险,采用取保候审方式。但由于很多人了解不足,或者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疏漏,导致采取取保候审不当的情况时有发生。本文将对采取取保候审不当的问题发生的原因及应对方案进行探讨。
1.获得取保候审的条件
要获得取保候审,必须满足一定条件。首先,需要有合法的住所,在犯罪嫌疑人的居住地及允许活动范围内要有正式住所;其次,需要保证能够主动配合案件的侦查和审判工作;还须要定期到公安机关进行登记和报到;同时需要具备担保人作为法律事实、相关保证金、拒绝干预取保人后续行为等条件。缺乏上述条件均将影响取保候审的实施效果。
2.不当取保候审导致相关责任
在实践中,取保候审不当通常指保证条件未达成,或者没有按照规定依法履行义务,影响案件的侦查工作。对于这类情况,公安机关或者法院也会追究相应的相关责任,包括办案人员的执法不规范、担保人的不履行保证义务,甚至因为被取保人的失踪而造成的取保金损失等问题。
3.提前了解案件侦查情况和取保条件
为了规避不必要的风险,提前了解案件侦查情况和取保条件,事先评估自己是否满足相应的取保条件及保证金等税费,是非常必要的措施。同时要注意保证担保人的合法性和“性格参照人”的最低要求,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4.确保取保金的安全
取保金作为保证人提供的一种担保方式,必须保证资金安全。因此,在交付取保金前,需要询问公安机关或监视居住的单位负责人,告知取保金的金额、用途及时间,以确保取保金资金不能被滥用或挪用。
5.担保人的选择
担保人的人选应该经过身份证、户口簿、收入证明等认证,证明担保人的合法身份及经济能力等方面的条件是否符合标准。在选择时,建议选择身份清晰、经济能力充实的担保人,避免因为担保人失联或者经济能力不够而影响取保候审的实施。
6.规范取保候审的程序
在法律框架下,采取分期缴纳取保金和定期向公安局报告情况等行为,都可以规范化取保候审的程序,减少风险和漏洞。
7.取保期间的注意事项
在取保期间,被取保人需要严格按照程序定期向公安机关报告、配合侦查机关工作和出庭应诉、不涉及类似引诱他人作假证、雇人威胁告密等违法行为,这样才能保证取保候审的有效实施。
8.及时解除取保候审
最后需要重提的是,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当逮捕必要性消失,又不能更改强制措施的情况下,应及时向法院提出解除强制措施的申请,充分保证人身自由,还原当事人的公正二字。
观点:正确的采取取保候审是保障自身权益的一种方式。但建议在采取前,首先调查案件侦查情况及取保条件,并合理设定取保金及保障措施,避免出现不当取保、损失金及行政、刑事责任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