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捕和取保候审的概念
逮捕和取保候审都是指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的强制措施。
逮捕主要是指对犯罪嫌疑人在案件侦查、审查起诉和进行刑事审判时的限制自由措施。在逮捕实施前,公安机关应当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并告知其有关权利,如拒绝证言权、辩护权等。
而取保候审是指公安机关在取得犯罪嫌疑人的保证人或者担保物后,将其释放在一定监督下的强制措施。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必须遵守公安机关的有关规定并配合调查,否则公安机关可以将其逮捕。
逮捕变为取保候审的情况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逮捕后又变为取保候审的情况比较常见。主要原因是在逮捕后,经过审查起诉部门的审查,发现逮捕的情况不成立或者证据不足以支持逮捕决定,就会采取变更强制措施的方式。
此外,犯罪嫌疑人在逮捕后,积极配合侦查,如供述情节、认罪认罚、积极赔偿等,也可能成为变更强制措施的因素。
逮捕变为取保候审的程序
逮捕变为取保候审的程序如下:
公安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决定变更强制措施;
公安机关将变更通知刑事案件审查起诉机关;
刑事案件审查起诉机关审核通知书,如确认通知书内容无误,签发变更决定;
公安机关依据变更决定,执行取保候审程序。
逮捕变为取保候审的注意事项
在逮捕变为取保候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在逮捕时,公安机关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和义务,如拒绝证言权、辩护权等;
变更强制措施时,公安机关必须出具详细的变更通知书;
如犯罪嫌疑人不同意变更强制措施,可以提交申请书向审查起诉机关提出抗诉;
在变更强制措施时,切勿损害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逮捕变为取保候审的案例
近年来,不少知名人士因涉嫌刑事犯罪被逮捕,但最终变更为取保候审。例如:
2018年,北京市孔庆东涉嫌寻衅滋事罪被逮捕,后被取保候审;
2019年,周立波因涉嫌敲诈勒索罪被逮捕,后被取保候审;
2020年,江苏银行原行长杨东被逮捕,后被取保候审。
逮捕变为取保候审的影响
逮捕变为取保候审,对涉事人士的生活和事业会产生一定影响,但相比于逮捕而言,取保候审拘束少,影响也相对较小。
逮捕变为取保候审对国家的意义
逮捕变为取保候审,说明公安机关、审查起诉机关等相关部门对案件的审查和调查非常严谨,对涉案人士权利保护也更为到位,这是法制国家建设的必要条件。
引发的思考
我认为,逮捕变为取保候审并不是一种“轻罪从宽”或“放纵罪犯”的表现,而是对法治精神和人权保护的体现。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尊重个人权益之间,我们需要在恰当的场合保护个人权益,避免过度的刑事追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