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仲裁制度有哪些?
仲裁是一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主要依据一定的程序,由经过培训并获得仲裁员资格的专业人员进行处理。我国的仲裁制度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建立,现已成为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之一。本文将着重介绍我国仲裁制度的相关内容。
1. 仲裁机构
我国的仲裁机构主要有三种,即由政府建立的仲裁委员会、由律师团体建立的仲裁委员会和民间仲裁机构。其中,由政府建立的仲裁委员会是最重要的仲裁机构,受到政府的法律支持和监督。例如,最为知名的是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简称“国际商会仲裁委员会”)。
2. 仲裁规则
我国的仲裁规则是指进行仲裁所遵循的程序和法律规定。目前,我国采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规定的程序。根据规定,仲裁程序包括书面通知、听证、调解、裁决等过程。
3. 适用范围
仲裁适用于除少数只能依据法律规定受理的纠纷外的各种民事纠纷,包括但不限于合同纠纷、财务纠纷、房地产纠纷和劳动争议等。与此同时,仲裁对知识产权、海商、建设工程等专业纠纷也有所涉及。
4. 仲裁协议
在我国,一般要求将仲裁协议写入合同中,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就约定对于将来可能发生的纠纷,在仲裁机构下达作出裁决。如此,双方就能够避免通过法院来解决纠纷问题。而仲裁协议的形成说明了仲裁成为一种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
5. 裁决的执行
一般来说,一旦仲裁裁决作出,就具有与法院判决相同的效力。如果一方不服判决,仲裁裁决可以提起诉讼,由法院依照仲裁裁决执行。另外,由于我国签有一些国际条约,因而外国的仲裁裁决在我国也会得到承认与执行。
6. 仲裁费用
在进行仲裁时,双方一般要分别向仲裁机构提交费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费用支付办法》,各方在仲裁过程中的费用均由其自己承担。但有时也会因具体情况而确定由其中一方或双方分担仲裁费用。
7. 仲裁认可与执行
对于仲裁裁决,当不服仲裁裁决的一方提出诉讼时,法院需要确认仲裁裁决是否有法律效力。如果确认有法律效力,法院就必须执行该仲裁裁决。如果不确认,对方需重新进行仲裁或者通过法院解决纠纷。
8. 仲裁的优点和缺点
总的来说,仲裁相对于诉讼方式有着时间效率高、成本低、程序简便等优点。与之相对的是,仲裁裁决很难进一步上诉,并且有时裁决结果也不能满足纠纷双方各自的利益。所以,选择仲裁还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权衡。
在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上,应考虑到问题的性质和具体情况。而仲裁作为一种非诉讼方式,仍有其优势和局限性。但是,在合同签订时,应尽可能将仲裁协议纳入合同,为未来的纠纷解决作充分的准备。
我个人认为,仲裁虽然有一些优势和缺点,但是考虑到时间成本、程序快捷、解决效果等方面,仍是与大多数民事纠纷可以考虑的一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
在实际纠纷情况下,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有效的纠纷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