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 取保候审
1. 取保候审的定义
取保候审是指对于涉嫌犯罪的被告人,可以在保证案件顺利进行的前提下,由公安机关决定委托其保释人、家属或雇主等提供担保,将其暂时保释,暂不羁押。
2. 取保候审的适用对象
党员干部是公职人员的一种,在取保候审时需要特别注意。涉嫌犯罪的党员干部因其身份的特殊性,一旦被取保候审,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3. 取保候审的条件
取保候审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不构成逃跑、毁灭证据等危害案件的情节;
有法定的保证人;
可以确保案件的顺利进行。
4. 党员干部取保候审的注意事项
在党员干部取保候审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必须尊重法律程序,积极配合调查;
在保证人选择时,应该遵循“熟悉、可靠、有信誉、有财产”的原则;
要严格遵守保证书的内容,不得违反保证书上的约定;
在取保期间,要保持良好的思想状态,积极准备案件。
5. 取保候审的流程
取保候审的流程如下:
接到刑事案件后,公安机关依法决定对被控制在案外的被告人进行取保候审;
由被告人提供担保人并签订保证书;
公安机关对被告人进行背景审查,并决定是否批准取保候审;
如被批准取保候审,则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交纳保证金等担保物;
在取保期间,必须遵守法律规定,不得违反保证书上的约定。
6. 取保候审的风险
在取保候审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
可能会对保释人、家属或雇主等造成经济压力;
可能会对案件进行干扰,加重被告人的罪行;
被告人在取保期间需要遵守许多规定,一旦违反可能会面临移送审查起诉的风险。
7. 党员干部取保候审实际案例
在实际生活中,有不少党员干部因涉嫌犯罪而被取保候审。例如,曾经的海南省委原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党委书记马学军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取保候审。
8. 取保候审对被告人的影响
取保候审对被告人的影响较大,例如:
可能会对被告人的社会形象造成一定的影响;
可能会对案件进行干扰,加重被告人的罪行;
被告人在取保期间需要遵守许多规定,一旦违反可能会面临移送审查起诉的风险。
9. 取保候审的合法性
取保候审的实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得违反我国刑事诉讼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果公安机关在执行取保候审时违法违规,被告人可以依法申请撤销保释措施。
10. 结论
取保候审是公安机关对于涉嫌犯罪的人进行刑事侦查的一种措施,党员干部在取保候审时需要特别注意自身形象和社会影响,并积极配合调查。公安机关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执行取保候审措施,遵循立案认真、审查严谨、侦办精细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