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协议造假的案例
仲裁协议是一项非常常用的解决争议的方式。仲裁协议的签订方必须是有协商能力的独立法人或者自然人。但是有些人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会在签订仲裁协议时造假。
劳动仲裁案例
同事小张在公司工作三年,开始因为合同及工资等问题,选择了仲裁。但是在最终仲裁协议的签订中,公司方却将小张签名的相关授权协议盖章到仲裁协议上,造成小张的利益受损。
辞退违约金案例
公司因为亏损,即将关闭,员工A想走人。公司提出给予A一定的补偿,并且让他签订协议,协议中规定需要赔偿公司货款的违约金。但是公司并没有货款未付,只是为了诈骗A的违约金而让A签署协议。
工伤赔偿案例
员工B在工作期间发生事故,被砸伤,需要动手术,并导致了他的终身残疾。根据公司与员工签订的协议,员工应该得到非常优厚的赔偿,然而公司找人代替B签字,签字人也不是公司的法人代表。这种情况极其不公正,违背了协议的初衷。
离婚协议案例
夫妻二人离婚,签署了离婚协议,约定所有财产归A所有。但是实际上,B是A的前妻,他们已经离婚,所有财产都是B的。该仲裁协议的出现,完全是A的个人意志的产物。
知识产权案例
C公司和D公司间有买卖关系,D公司盗用了C公司的知识产权,C公司支持相应的仲裁起诉。但是在仲裁过程中,D公司强行要求C公司签署既定的仲裁协议,C公司被逼无奈签署,但是之后仲裁结果却极不公正,D公司获得了巨大利益,C公司空手而回。
醉驾案例
在酒后驾车发生事故,事故中的对方认为你是有错的一方,与你达成了赔偿协议。但是对方事后却和仲裁机构签署了新的仲裁协议,并在仲裁中获得了较好结果。这说明对方利用造假的协议,在争议时占据了优势。
刑事案件案例
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签订了自愿认罪的协议,通过交纳一定数额的赔偿金从而获得了减轻刑罚的结果。但有时候犯罪嫌疑人反悔,尝试撤销自愿认罪协议,而这个撤销是没法得到法院支持的,并且会直接导致原有罚金被没收。
交通事故案例
若是在法院或仲裁机构中讨论交通事故赔偿,一方采用伪造的服务协议、托运单或运输记录,强迫赔偿另一方,这会导致公平性和公正性的严重缺乏。
取保候审案例
以供应商/Distributor的身份,您需要在商业活动中使用仲裁协议的裁定结果。“受害”人及其合作方和代理人可能会在仲裁协议的签订时实施欺诈,协议无效或未生效,以保留权利诉讼的机会或者利用原本无效的仲裁协议来影响和获取利益。
观点
仲裁协议是一项可以解决争议的有效方式,但是如上述案例中,仲裁协议可能存在被恶意利用的情况,造成不公正的甚至是违法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保证仲裁协议的诚信性和公正性,防止恶意欺骗和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制定好规则和制度,来维护公正,确保每个人的权益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