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排除管辖
在进行仲裁时,常常会遇到由于管辖权问题而导致仲裁无法有效进行的情况。其中,仲裁排除管辖就是指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有效性提出异议,从而使得仲裁庭无法对该争议进行仲裁。以下是一些关于仲裁排除管辖的基本知识。
管辖权的概念
管辖权是指仲裁庭对一个争议案件进行仲裁的权利。如果仲裁机构没有管辖权,则该争议案件不能通过仲裁解决,但仍可以通过诉讼解决。
排除管辖的原因
在仲裁协议中,对管辖权的条款通常包括四个要素:仲裁协议的范围、仲裁的事项、仲裁机构的选择以及仲裁地点。如果任何一个要素存在缺陷,都有可能导致仲裁排除管辖。
管辖权异议的提出
当事人可以通过向仲裁庭提出管辖权异议来质疑仲裁庭对该案件是否具有管辖权。仲裁庭必须就异议进行裁决,并在异议未裁决前,暂停仲裁程序。
仲裁排除管辖的后果
如果仲裁庭确认自己没有管辖权,则该仲裁庭将裁定仲裁排除管辖。此时,当事人可以选择通过诉讼方式解决争议案件。如果仲裁庭认为自己有管辖权,则仲裁程序将继续进行。
管辖权的回收
仲裁排除管辖并不绝对,一旦相关法规调整,或者当事人自愿放弃异议,或者当事人在裁决前不再对管辖权提出异议,仲裁庭可以恢复管辖权并继续仲裁程序。
管辖权的裁定
当事人对管辖权提出异议后,仲裁庭必须就管辖权问题进行裁定。仲裁庭的管辖权裁定是具有最终绑定力的,其裁定结果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管辖权的选择
当事人在签署仲裁协议时,可以事先约定仲裁协议的管辖权条款,以避免管辖权异议的发生。当事人也可以就管辖权约定在仲裁程序中进行选择,或者在选择仲裁机构时做出管辖权的选择。
司法保障
为了保护当事人的知情权、救济权等权利,法院对仲裁排除管辖也给予了司法保障。在司法程序中,法院将审查争议案件的管辖权,并裁定管辖权是否属于仲裁庭。此时,法院将仲裁庭排除管辖的裁定替换为法院管辖。
观点
仲裁排除管辖时常见,并且有可能导致事实控制权的倾斜。因此,在签署仲裁协议时,当事人应该仔细阅读管辖权的条款并认真思考,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此外,选择一家有信誉并接受多方面管辖权条款的仲裁机构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