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的标准
取保候审是中国刑事诉讼中最常见的司法措施之一,其作用在于保障涉案人员的个人自由,同时也为案件的进一步办理争取时间。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对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的措施呢?下面是一个详细的介绍。
1. 取保候审是什么
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一种强制措施,视为对嫌疑人采取必要限制措施之一,其目的在于防止被告人销毁、篡改证据,逃匿或者干扰刑事诉讼活动等,同时也保障了被告人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安全。
2. 适用取保候审的标准
适用取保候审的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限制人身自由必须有法定依据,二是限制人身自由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具体来说,如果对嫌疑人的扣留、逮捕没有法定依据时,可以采取取保候审的措施。
3. 取保候审的条件
取保候审的条件一般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嫌疑人有法定逮捕必要性,但又不满足逮捕的法定条件。二是应当批准逮捕而不能当场逮捕的,且在逮捕之前或逮捕后三日内准备经过追诉。三是不能确定住址的,或者住址不明的,或者嫌疑人有拒不供述住址等情节,且在逮捕前经过三次传唤,无从确认其住所。
4. 需要保证取保候审人员的人身自由
在使用取保候审措施时,需要保证被限制的人员的人身自由,也就是说,被限制的人员必须在指定的住所居住。
5. 对取保候审人员的监管
在使用取保候审措施时,对被限制人员的监管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需要对取保候审人员的住所进行严格的监控,保证监管人员能够时时掌握被限制人员的行踪和情况。
6. 取保候审的有效期
取保候审的有效期是一个关键问题,法定有效期为12个月。如果案件需要延长取保候审的期限,需要准许取保候审的机关发出决定,并报请审批。同时,被监管人员在途中如果逃脱或者出现严重违反监管规定的情况,则视为取保候审的失败,需要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7. 取保候审和保释的区别
取保候审和保释虽然都是刑事诉讼中常见的强制措施,但二者存在很大的区别。取保候审采取后被限制人员可以在指定的住所居住,而保释则是在交纳保证金或者提供担保之后,被限制人员可以自由出入。因此,保释的安全性比取保候审要低。
8. 总结
总之,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常见的强制措施之一,其适用范围主要包括被告人有法定逮捕必要性,但又不满足逮捕的法定条件等情况。在使用取保候审措施时,需要对被限制人员的人身自由进行保障,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同时还需要注意取保候审的有效期。最重要的是,这一措施只能在法律规定下使用,必须要遵守法律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