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诉取保候审条款
什么是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是指嫌疑人或被告人在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后(如逮捕、拘留等)向公安机关或法院申请保释,如被批准后,就可以暂时离开拘留所或看守所,在待审期间履行一定的约束措施,如限制出境、不得离开当地等。
取保候审的法律依据
取保候审的法律依据是《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至第七十四条。
取保条件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嫌疑人或被告人申请取保候审时,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有固定的住所或者其他确实的居留证明;
有确定的工作,或者有收入来源或有其他财产等在当地的实际联系;
不属于假释、暂时出狱、监视居住期间,或者正在执行缓刑、免刑等刑事处罚的;
尚未予以逮捕的;
不属于法律规定的不得保释人员。
取保的程序
被采取强制措施后,嫌疑人或被告人可以在24小时之内向公安机关或检察院提出取保候审申请书;如由检察院决定的,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
公安机关、检察院、人民法院受理取保候审申请后,在三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如受理后三日内未作出处理决定的,视为同意申请。
履行约束措施
被批准取保候审的嫌疑人或被告人需履行一定的约束措施,如:
限制出境;
不得离开居住地、所在市或者省份;
每周向公安机关报到;
不得接触被害人、证人等等。
取保候审的期限
取保候审的期限一般为六个月,如案情复杂,可以延长至一年;如必要,可以再延长六个月。
取保候审的解除
如果取保候审期间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违反了约束措施,或者经证实故意毁灭、伪造证据,阻碍调查,将被撤销取保候审身份,被重新采取强制措施,并根据法律规定追究其相关刑事责任。
取保候审的风险
取保候审虽然能够暂时避免嫌疑人或被告人被关押,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
嫌疑人或被告人需履行一定的约束措施,如约束居住,有时会受到家庭、工作生活的限制;
取保候审期间,嫌疑人或被告人需积极配合调查,不得隐瞒、歪曲事实,否则会被撤销取保候审身份;
在取保候审过程中,嫌疑人或被告人可能会受到来自社会的压力,如舆论压力、指责声音等。
观点
在申请取保候审时,嫌疑人或被告人需加强与律师、家人的沟通和配合,主动履行约束措施,积极配合调查,避免风险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