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予取保候审法律条文
1.什么是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是中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的一个保释方式,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案件侦查或审判过程中,经过政府批准,承诺遵守相应的监管措施并缴纳保证金,达成一种被保释人暂时获得自由的方式。
2.不予取保候审的情形
根据中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三条和第九十七条的规定,一些情况下,法院可以不予分别批准取保候审或变更取保候审措施:
当事人不履行法院责令的出庭、投案、集中居住等监管措施
当事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再次犯罪,或者有重大嫌疑、证据强烈表明当事人会存在潜逃、毁灭证据等情况
当事人在刑事活动中暴力抗法或者以其他方法干扰刑事活动的开展
其他法律规定的情况
3.什么情况下不予取保候审
在实践中,不予批准取保候审有以下情况:
危害国家安全、泄密、叛国等涉及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案件
涉及极严重的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走私案件,特别是涉及“黄赌毒”等违法犯罪的案件
涉及特别严重的暴力犯罪的案件,如聚众斗殴、抢劫、故意伤害、杀人等罪名
4.不予取保候审的法律依据
根据中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七条第一款和第八十三条第三款的规定,法院对于被控犯罪的人涉及特定的刑事罪行(如重大暴力犯罪、国家安全、贪污受贿、走私等),可以不予分别批准取保候审或变更取保候审措施,情节严重的需报请上级检察机关批准。
5.不予取保候审对当事人的影响
不予取保候审对当事人的影响非常大,因为被拒绝取保候审将被羁押在看守所中,而不再享有自由或可以在家中度过的时间。而被羁押的时间有可能延长至数月,这对当事人和其家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
6.律师如何应对不予取保候审
针对不予取保候审的情况,当事人或其律师可以上诉,提出申请。同时,律师可以就被羁押的当事人的权益进行保障,并根据法院的具体情况建议不予取保候审的理由是否成立,以及是否可以采用其他的监管措施等方面的建议。
7.结合现实案例谈不予取保候审
在实际案例中,不予取保候审的情况并不多见,多数情况下,法院都会根据当事人的情况和案件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的裁定。比如,2019年10月,广东省深圳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在抓捕毒贩时,涉及到多名犯罪嫌疑人。其中一名犯罪嫌疑人在逃跑过程中,将警察连人带车撞倒,被羁押在看守所。“抢人将人撞倒”这样的暴力犯罪属于重特大罪。综合考虑此案的形势和性质,法院拒绝发放取保候审。
8.结论
不予取保候审是一种正常的法律裁定,也是为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合理行为。针对不予取保候审的案件,当事人或其律师需要及时上诉,并为被羁押的当事人提供必要的法律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