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刑事取保候审?
刑事取保候审,简称“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中,涉案的被告人在不被羁押的情况下,按照法定程序被保释的一种措施。取保候审的本质是为了确保被告人在审判过程中的出庭、认罪、认罚和履行缴纳罚金、赔偿、财产保全等义务的能力,同时避免被告人逃避审判的风险。
取保候审的申请条件
一般来说,被保释人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身份证明齐全,且有固定住所或者工作单位;
2.案件性质较轻,无前科或者前科状况较好;
3.案情不复杂,没有脱逃、损尽公共财物等行为;
4.有保证人,并提供足额的担保金或者担保财产。
取保候审的担保方式
取保候审的担保方式有两种,分别是人保和物保。
1.人保:即由亲属、同事、朋友或者熟人等人士担保,通常被保释人必须提供一名或多名担保人,并由担保人提供保证金或者表示担保财产;
2.物保:即被保释人提供的财产担保,通常指不动产、存款、有价证券等财产,按照一定比例缴纳担保金。
取保候审期间要遵守的义务
取保候审期间,被保释人要遵守以下义务:
1.不得离开所在城市或者出境;
2.不得与证人、被害人、原告等有联系;
3.不得犯罪或者参与其他涉嫌犯罪的活动;
4.遵守法院和公安机关的调查、处罚等决定和制度;
5.积极履行法律义务,如到场出庭,认罪认罚,缴纳罚金等。
取保候审的风险
虽然取保候审可以使被告人获得自由,继续履行工作、生活和家庭等权利,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1.担保人可能会承担责任:如果被释放的被告人因旅途耽搁、逃脱等原因未按时报到或者违反取保候审期间的任何义务,担保人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法院可能会收回保释:如果法院认为被告人存在潜在的逃逸风险或者违反了监管义务,法院将有权收回保释,责令被告人接受拘留或者羁押;
3.案件可能会被重新开庭:取保候审不等于被告人已经无罪,在审判过程中,如果法院认为被告人的行为涉嫌刑事犯罪,仍会对被告人予以追究刑事责任。
如何保障被保释人权利
1.监督担保措施的执行:法院应当对担保人提供的担保财产进行评估,将担保人和被告人的基本情况纳入监督范畴,并对被释放人进行必要的信息登记和抽查,确保其执行担保措施的能力和意愿;
2.建立法律援助制度:对于经济困难或者需要法律援助的被告人,应当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3.加强取保候审人员管理:建立取保候审人员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各级司法机关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联网管理,做到监管精准化和无缝化。
结语
取保候审是一种既保障了被告人的基本权利,又有助于司法部门的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措施,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取保候审的正当权益保护和刑事司法的公正高效,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有关法律和制度,加强对取保候审工作的监管和管理,防止存在的风险和漏洞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