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未经执行机关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取保候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人不了解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甚至存在一些误解。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取保候审未经执行机关。今天,本文将为您讲解取保候审未经执行机关的含义、相关规定以及应对措施。
一、取保候审未经执行机关的含义
取保候审未经执行机关是指未经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同意,保释人员擅自改变或终止取保候审的状态。例如,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违反规定,私自离开居住地等。
二、取保候审规定
首先,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九条的规定,刑事案件中有条件保释的,可以由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者人民法院决定。而其中,人民法院应当负责裁定有条件保释的案件,而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应当提出意见。也就是说,取保候审是需要执行机关同意的,未经同意的行为是不合法的。
其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释法》第十八条,保释期间,保释人员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保释决定的规定,不得随意改变或者终止保释状态。保释人员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不得私自修改保释状态。
三、未经执行机关的后果
如果保释人员未经执行机关同意就改变或终止取保候审状态,对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包括:撤销其保释、追究刑事责任等。如果保释人员违反规定,私自离开居住地,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者人民法院可以依法撤销保释决定,重新逮捕。
四、应对措施
保释人员应当切实遵守有关规定,不得擅自改变或终止取保候审的状态,并要求保释人员积极履行义务。同时,保释人员也应当了解自己的权利,如申请不执行、撤销保释等。
五、案例分析
近年来,国内出现不少因取保候审未经执行机关而被撤销保释的案件。例如,2018年9月,江苏一名被判有期徒刑十年的罪犯在保外就医期间擅自离开医院,路遇交警逃跑时撞死了两人。后经法院查明,该罪犯就是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擅自离开医院,并最终被撤销保外就医等。
六、相关法律规定
除了上述执行机关的规定外,还有一些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例如,根据《刑法》第四百五十四条之规定:“保释人员擅自离开居住地或者该司法机关指定的地点或者经通知应到场所未到场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依法撤销保释决定。” 根据该规定可知,保释人员如果擅自离开居住地等,可被撤销保释决定。
七、总结
综上所述,取保候审未经执行机关是不合法的。保释人员应当切实遵守有关规定,不得擅自改变或终止取保候审状态,并要求保释人员积极履行义务。同时,保释人员也应当了解自己的权利。
八、观点
在保释期间,保释人员应该遵守规定,不得擅自离开居住地或者该司法机关指定的场所,否则将面临撤销保释等严厉的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