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取保候审
近年来,不少人由于案件涉及较大,被公安机关取保候审。取保候审是中国司法实践中的一种常见措施,它是一种保障司法目的和实现社会治安有机统一的措施。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解答有关取保候审的问题。
取保候审与拘留的不同
取保候审并不等同于拘留,拘留是指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在依法追捕、逮捕人员后,对犯罪嫌疑人的自由进行限制。取保候审是在犯罪嫌疑人被羁押期间,由公安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对其人身自由进行限制,并由该嫌疑人的家属或担保人签订书面保证书,承担保证人的责任。
申请取保候审的条件
当人被羁押后,公安机关对其进行调查时,如果认为其涉嫌犯罪的证据不足,且对社会危害较小,且可以保证不会继续违法犯罪,便可以将其放回家中,并在保证人出具的担保书下,对其实施取保候审。
保证人的选择
在进行取保候审手续时,保证人应该是公民,且具备下列条件:有固定住所,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不属于管制、缓刑或监视范围内的人员,不是刑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犯罪记录人员,拥有受法律保护的财产或者收入,有能力履行担保责任。
需要进行担保的内容
保证人应该在出具书面保证书时,提出担保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不许人员逃匿,监护被担保人在指定时间内配合调查,及时传达公安机关的通知、指令,确保被担保人不逃逸、不退出境等。
被担保人的义务
被担保人也有一些义务需要遵守。这些义务包括:完全听从公安机关的要求和指令,到达离住所较近的公安机关报到,不得随意改变住宿和居住地等位置,不可以离开所在地行动,积极配合公安机关的调查工作,切实保证不会引起新的犯罪事实。
违反担保协议的后果
如果被担保人在被拘留期间,违反了担保协议的内容,比如逃匿、离开指定区域等,那么公安机关有权将其拘留,并取消其保释或取保候审的资格。同时,保证人也要承担相应的担保责任,即赔偿因被担保人的逃逸、隐匿、死亡等原因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申请取保候审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被担保人与保证人之间的关系,需要对担保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讨论,确定额度和期限,注意担保协议的内容应具体、明确和切实可行。
结论
综上所述,取保候审是公安机关在对犯罪嫌疑人调查期间的一种保释措施,它保障了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同时也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在进行取保候审的过程中,被担保人和保证人都应该严格遵守担保协议,保证案件得到妥善处理,防止案件的扩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