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同时取保候审
近年来,不少人因涉嫌违法犯罪被拘留,而对于那些初次涉案,且情节比较轻微的人而言,如何既保证社会安全,又不影响当事人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呢?这时就会出现“释放同时取保候审”的情况。那么,该措施究竟是如何操作的呢?本文将会对相关情况进行探讨。
1.什么是“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犯罪嫌疑人不被羁押,但需签订保证书,遵守公安机关规定的限制及义务,保证到案接受调查、审判、执行判决的一种强制措施。其主要目的是在不妨碍案件审理的前提下,保障涉案人的人身自由,并确保案件的顺利办理。
2.何时会考虑“释放同时取保候审”?
在刑事案件中,如果当事人的行为情节相对较轻,未构成较大的社会危害,同时又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公安机关便会开展相应程序,对其实行“释放同时取保候审”的措施。此举不仅可以在尽量不影响当事人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做到照顾人性,而且也可以避免出现更重的社会危害。
3.取保候审有哪些条件?
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实行取保候审时,需考虑以下几个条件:
(1)不构成逃跑风险:这里主要是指当事人有固定住所或者有非常稳定的职业,能够保证不会随意逃跑;
(2)不潜逃风险:当事人历史上没有较为严重的违法记录,也不存在较高的潜逃风险;
(3)不妨碍案件调查:当事人与案件间的关系比较简单,相关的调查工作并不会因其被释放而受到较大的干扰等。
4.“取保候审”与“保释”分别是什么?
取保候审与保释是刑事法律中的两种强制措施。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由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实行监护式的管控,而后者则是由法院决定,只是对被告人在刑事审判中的一种保障。此外,取保候审不需要交纳保证金,而保释则需要被告人或者保证人缴纳一定的保证金。
5.如何进行“释放同时取保候审”?
对于刑事嫌疑人的释放,公安机关将会出具一份取保候审决定书,并由家属(或是刑事嫌疑人本人)提出相应的担保证书。随后,当事人需要签署一份保证书,保证不会逃离案发地等一系列事项,这份书也将作为解除取保候审时的重要凭证之一。
6.如何解除“取保候审”?
对于已经开始执行取保候审的当事人,如果公安机关认为其存在逃脱执行或者再次犯罪的风险,便可以解除取保候审状态。此外,如果当事人违反了规定,公安机关也可以解除其取保候审的身份。
7.被拘留期间是否可以保障人权?
在我国,不管是因何种原因被拘留的人,其人权都是应该得到保障的。同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采取措施时候也会充分考虑被拘留人的实际情况,依据现实情况,合理权衡人权保障与犯罪打击,采取更为合适的处置措施。
8.从“释放同时取保候审”的角度出发,如何更好地保障人权?
在犯罪嫌疑人初次涉案,且情节较轻微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对其进行“释放同时取保候审”的措施,不仅可以充分照顾人性的需要,更体现了司法极力追求“罚当其罪,法不过度”的原则,既保证了社会安全,又兼顾了人权权益。
观点:“释放同时取保候审”措施,可以在尽量保证社会安全的同时,有效地保障人权。